在前些年,国家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铁公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占据大头。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研制出全球首块全碳太阳能电池,将来有望替代材料昂贵的光电设备。据介绍,该款超薄的电池将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而且是由碳材料制成,可作为涂层加以应用,能以较低成本获得出色性能。
虽然这款电池目前的效率不是很高,不过鉴于所采用的全碳材料,它在很多极端环境下(最高可在593℃温度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性能正常使用。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目前这款电池的能量收集效率还不到1%,还不能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相提并论,不过随着材料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他们很快将打破这个数字。地球上拥有大量的可用阳光,太阳能将成为未来人们利用的重要电力来源。这也是为什么进行该种电池研究十分必要的原因。目前这种电池只能吸收近红外光谱部分的光,据悉,该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寻找其他形式特殊结构的碳纳米材料以增加可吸收光的范围,同时他们也希望借此结构的改进来提升能源吸收率。
而他们制造的太阳能电池包括电极在内是真的采用了100%的全碳材料。研究团队选择了三种类型的碳材料用于电池的制造:由碳纳米管和巴基球组成的材料作为光吸收层,石墨烯则作为电极的材料。按照计划,我们打算在南安光电基地和滨江基地集中建设一个装机量为60M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收系统备用费。国家扶持光伏企业转战内销市场的意图已经很明显,这次出台的光伏并网政策,为企业转内销营造了很好的环境,我们也想借此机会拓展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份额,通过开发工程渠道,直接让公司产品终端化。这一举措给深陷泥潭的光伏行业带来充足信心。据了解,此次阳光大地在金太阳二期工程项目的申报中,主要将项目定位于南安水暖卫浴企业聚集的园区,项目总装机量约为30MW,如果审核通过,阳光大地将为企业安装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意见指出,电网企业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业主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不收取费用。一是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项目,二是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二期项目。
南安光伏业涌现项目申报热记者了解到,为了在刚被解冻的内销市场上分一杯羹,近日我市多家光伏企业正在抓紧申报新增的国内光伏发电项目,加快进军内销市场的脚步。这两个项目我们都有申报。林文须表示,目前豪华光电这两个项目都已经提交了申报材料,但还没有审批下来。此外,由分布式光伏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以及接入公共电网的接网工程全部由电网企业投资。
一是国内光伏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对它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不高,市场开拓受阻。一是明确分布式光伏的政策适用范围。太阳能光伏产业,这个在过去一年里曾被媒体冠予正在遭受灭顶之灾的行业,因为欧美及印度的双反制裁,出口市场丧失大半,而其转战内销的步伐也因并网难而前进缓慢。富余电力回购政策出台后,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盈利模式,以前我们要靠政府补贴,现在可以直接卖给国家电网,为企业解除了销售后顾之忧。
富余电力回购方面,意见指出,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接入低压配电网,允许富余电力上网,电网企业按国家政策全额收购富余电力,上、下网电量分开结算。这两年来,在遭遇欧美双反制裁后,经营曾一度陷入困境的南安光伏企业及时调整方向,加快国内市场的开发。
[page]企业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后,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直接为企业供电,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企业密集,未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是只有拿到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等国家计划内项目的企业才能建造光伏发电项目,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许多企业无法进场。
二是进行分布式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中东部人口密集地区,利用工业区企业厂房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也就是常说的屋顶发电今年4月,财政部等三部门启动第二批金太阳示范工程。据芜湖日报报道,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报的两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11月8日通过省财政厅、科技厅、能源局组织的专家评审,预计两项目可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350万元。芜湖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首次申请建设2MW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安装面积约为4.26万平方米,年发电量300多万度。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迅速跟进,信义光伏产业(安徽)控股有限公司将建设第三期集中连片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安装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装机容量15MW,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500多万度。项目总投资1.35亿元,计划2013年6月底前完工
国外光伏设备其先进性优于国产同类设备,所以其市场份额的取得更多的是技术过硬的结果,并无不妥之处。反而等到行业危机显现之时,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始有所作为,这是政府部分的严重失职。
地方政府发展光伏产业无论其如何鼓吹,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拉动GDP,因此其对规模化非常看重,反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过多的在意,而缺乏长远规划正是现代中国光伏企业的通病,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先前的金太阳示范工程,主要采取事前补贴的方式,即项目投资方在项目开建之前拿到补贴。
在对待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态度上,中国政府一直显得底气不足,似乎仅仅停留在谴责阶段,真正采取的措施也是在观望,依据美欧的动向伺机而动。但作为国家职能部分,未能察觉到这一点却不可原谅。
通过前面几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得知,中国逆变器产品驰骋国内的根本原因还是价格优势,而非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笔者将这种运营方式归纳为典型的中国式运营模式,光伏产业亦是如此,看似一个光伏生产大国,却仍是毫无争议的扮演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总之,中国新能源之路还需继续走下去,能源危机、就业压力、经济转型都是我们加速前进的动力。逆变器巨头SMA曾经表示,宁肯面临全球市场份额下滑的危险,也不会冒险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实在没钱可赚。
同样,欧盟的初裁和终裁虽尚未揭晓,但结果一定与美国相似,中国光伏企业无需再抱有侥幸心理。与此同时,阳光电源2011年度在全球光伏逆变器销售额榜单中排名第十七位,其销售额和出货量不成比例。
中国选择在美国双反终裁和欧洲正式启动调查之前公布的这两项反制措施,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在提前获知结果时不得已采取的强硬手段。在启动下游市场之时,中国光伏产业需吸取这些教训,建议国家设立统一的、级别更高的新能源部分来统一管辖现有的新能源产业。
中国多晶硅的产能和产量已能够满足现有需求,但价格却远高于国外,一旦采取高额税率,仅利好于少数几家国产多晶硅厂商,却将众多的中下游企业推向了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畸形结构使得中国的反制措施不能过于激烈,否则一旦真正的贸易战来袭,受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还是中国光伏企业。
从这一点来讲,中国企业更惧怕贸易战。相反,中国光伏行业和光伏企业都应反思四件事情,避免在扶持中重蹈覆辙。光伏标杆上网电价更是问题重重,电网、光伏发电企业及业主之间的利益纠葛没有理清,使得电网对光伏电站的并网工作态度消极,即便并网也存在拉闸限电、拖欠补贴等各种弊端,下游市场迟迟不能走向市场化。只有深刻的反思过去,纠正现在,才能在未来之路上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惠及全人类的新兴产业。
不仅是逆变器环节,中国光伏各产业链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过度的重视规模化效益,而忽视了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毕竟国外多晶硅产品的售价极低,而多晶硅的价格又是支撑电池组件企业低价竞争的重要因素。
反思二:企业未能摆脱中国式运营模式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在此方面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未能摆脱中国制造技术含量低这一梦魇。同一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作出终裁,确认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惩罚性关税。
以逆变器行业为例,中国逆变器行业高峰时数量接近300家,数量之多使得价格下滑较快,逆变器的利润率在一夜之间跌入谷底。从价格方面来看,中国逆变器行业价格较低,价格优势使其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大量份额,但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